2013年6月3日 星期一

[剪報]廣州公益界發起“兒童性侵防治周”

剛剛過去的這個兒童節,我們的視線無法繞過兒童權益保護這個並不新的話題。20天內至少有8起校園內猥褻性侵幼女案被曝光,而這還僅僅是被公開報道的案件;因為家境貧困,不少鄉村的大病孩子仍掙扎在生死線上,飽受煎熬……在這裡,我們無意去渲染家長的淚水和社會的憤怒。反倒是民間組織和熱心人士的行動,讓我們看到改變這種讓人沮喪的現實的可能。  南都訊 記者邢曉雯 實習生朱英子  近日,由海南萬寧案引發了新一輪社會對兒童遭遇性侵問題的探討。廣州新媒體女性網絡、藝術家和熱心公益人士在廣州共同發起了“兒童性侵害防治周”,呼籲把每年5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定為紀念周,倡導社會關注這個“沒有嘴巴”的受害群體。  藝術家布展抗議兒童性侵案頻發五彩繽紛的紙條連成長線,從天花板垂至地面,環繞成一個圈圈,就像孩子童話般的世界,而走進這個世界細細閱讀,你才會發現它的背面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傷痛:“廣東深圳弘基學校老師吳某東利用午休時間猥褻女生;湖南嘉禾普滿中心小學老師曾星明猥褻多名女生;河南桐柏某村小教師楊士付借檢查作業之機猥褻數名女生……”這是藝術家張曉靜在扉藝廊藝術空間製作的一個裝置藝術。  兒童性侵並不遙遠,就在我們身邊。“一個老師奸污了一個學生,那個學生從此退學了。”發起人藝術家陳洲,講述了他小學時親歷的一個悲劇,他後悔幼年不懂事的圍觀,給那個孩子帶來的二次傷害。“即使到目前,我們對兒童性侵害問題還是完全沒有防備的,我們發起確立一個常規的紀念周來不斷提醒人們關注,讓更多人參與改善的過程。”  留守兒童為性侵高危人群  來自廣東省婦聯的調查顯示,過去三年,廣東逾2506名女童遭遇性侵犯,其中近半在14歲以下,性侵女童者65%是熟人。光明天使益行社、多年關注農村教育問題的玉華老師指出,性侵案多發生在村鎮小學,受害者大多數是留守兒童。  “兒童性侵害防治協力周組委會”發佈的報告《如何保護孩子們的性?》稱,中國農村大規模開展的“撤點並校”,使得農村的孩子很多上小學便開始寄宿,一些宿舍甚至連窗簾都沒有,到了晚上還要去洗澡。有些教師也會住校,每一周,老師和學生有5天是在一起的,這中間發生任何事情都是有可能的。當孩子們沒有合格的監護人,又缺乏自我保護意識,加上親人不在身邊,情感上比較軟弱,這一切使得他們遭受性侵的幾率相當高。  受性侵兒童經常被心理專家形容為“沒有嘴巴的孩子”。根據2007年上海市教科院教育法制研究與咨詢中心主任譚曉玉的調查,兒童性侵害案件隱案率為1:7,也就是說,每曝光一個案件的背後,可能隱藏著7個未經披露的同類案件。 呼籲各部門立法保護  主辦方新媒體女性負責人李思磐有一個明晰的“短、中、長期”計劃。她說,短期內會召喚更多專業人士和團體參與,組織研討會,向社會分享性別平等教育、性教育和兒童自我保課程,征集和培訓志願者;中期擬收集個案進行跟進,提供法律協助和輔導,總結推廣經驗;從長期看,她希望做到立法倡導,呼籲教育部門、婦兒工委、民政和司法部門制定相關政策法規,來防治社區、家庭和學校的性侵害和性騷擾,廢除“嫖宿幼女”罪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