妳/你好:
我是彭仁郁(女,40歲),現在在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擔任助研究員。我曾在法國受過完整精神分析訓練,也有多年為亂倫性侵受害者工作的臨床經驗。而我在法國從事亂倫性侵研究之成果已出版成書——書名叫《亂倫試煉》。學成回台後,我於輔大心理系教授當代精神分析學,並擔任台灣性侵處遇心理師培訓團體督導。目前,我正進行一項與「家內性侵倖存者」相關的研究。我的研究主題想要深入了解:家內性侵倖存者的生命經驗與可能的復原歷程。
研究的出發點是,社會上許多人並不了解性侵倖存者遭遇的苦痛和掙扎,常常想當然爾地妄下評斷,即使是專業人員也可能犯下一些錯誤,這時常會加深倖存者的傷害。譬如,法院檢察官在偵查時,常常會質問倖存者:「你那時為什麼不逃跑(不求救)?」卻不了解其實是「不能」求救,因為背後有好多的擔心、壓力與顧慮在;也曾有鑑定身心傷害的醫師私底下說:「當事人看起來好好的,很活潑,根本不像一個性侵害受害者。」彷彿受害者一定要很憂鬱、說不出話或哭哭啼啼,才「像」一個「受害者」。更多人不會知道,儘管受害者並沒有錯,卻時常遭到身旁親人朋友的指責與不信任,還要承擔自己的自責,而且這個沒有犯錯的人卻必須要離開自己的家,到一個新的陌生地方重新適應,以及面臨到時候「怎麼回家」的掙扎,擔心是不是自己破壞了這個家…。
我想,每一個人的歷程都不盡相同(以上說的也只是部份人的情形),也相信,只有仔細聆聽當事人親口說出,才可以讓我(和社會大眾)破除迷思、少犯一些因為誤解所帶來的傷害、更多的體會與恰當地對待。
你的故事很重要,將來透過研究的整理和發表,這些故事可以幫助更多性侵受害者知道怎麼走下去,更讓家人和朋友知道怎麼陪伴,而不是相反地給予更多壓力或傷害,還幫助更多專業人員(警察、社工、心理師、法院、安置機構…)去反省現在的社會對待家內性侵受害者的方式和態度,有什麼可以改進的地方。
這個研究本身的目的不在治療(因為完整的童年期性侵創傷治療或諮商往往需時一年以上,且每星期至少進行一次),但根據過去受訪者們的回饋經驗,我明白到我本身的臨床訓練,經常會為參與研究的受訪者帶來一定程度的療癒效果。而且,如果你有需要的話,我們會為您推薦合適的心理諮商員。
若你願意參與這個研究的話,訪談次數約三至四次,每次一個半小時左右。我知道,進行這樣的訪談並不是件容易的事,所以我會盡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好的聆聽者和陪伴者。你的參與意願將受到完全的尊重:你可以談你想談的部份,也有拒絕回答問題、或中止訪談的權利。所有的訪問內容都是保密的,而且,在訪談資料的整理與研究結果的呈現上,將會以代號取代受訪者的個人資料,以保護你的隱私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