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12月4日 星期二

[書評]水泥花園─恐怖倫理劇,驚悚全家福


來源:【讀品】羅豫/文

麥克尤恩通常被貼上兩個標籤:後現代作家和黑色喜劇。對於前者,我們早已司空見慣;至於後者,隻有同他作品的倫理題材聯繫起來、深入分析文本,才有美學上的意義。他的小說不斷走在倫理問題最前沿的鋼絲繩上,今年國内譯介出版的三部作品:《贖罪》、《阿姆斯特丹》和《水泥花園》(其中前兩部爲再版)莫不如此。看似一目了然的強暴問題,在《贖罪》背後隱藏着善與惡的千古糾葛;安樂死的合法性遭遇困境,《阿姆斯特丹》中卻進一步探討了謀殺的合理性問題。《阿姆斯特丹》盡管在構思布局上極爲精密,頗具大家風範,麥克尤恩也以此摺桂布克獎,但我看來,他的早期作品《水泥花園》盡管沒有那麼多懸念和巧合,但對人性的挖掘更爲透徹。

  在這本僅有150頁的小說中,麥克尤恩前往探險的是另一個倫理禁區——亂倫。姐弟亂倫帶來的一連串黑色的關鍵詞:死亡、性、變態、堕落……被同名電影(曾穫第43屆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獎)渲染得恰如其分。與之相較,小說從頭至尾四伏着倫理玄機,細察之下顯得尤爲驚悚。於是故事的亂倫結局,顯得不再是唯一的看點。

  不少戴着有色眼鏡的國人喜歡說歐美是個人至上、家庭缺位的社會。但在《水泥花園》中,始終爭奪着四個孩子的身份、左右他們一言一行的,卻正是魔咒般的家庭觀念。父親心臟病突發死去,母親臥床病倒,不久也離開人世。爲了讓大家免遭成爲孤兒的命運,大姐朱莉和二哥傑克共擔重任,將母親的屍體搬進了地窖,用水泥封存在鐵皮櫃里。此後,四個孩子靠母親的積蓄過起頗爲自在的生活。然而朱莉男友德里克的出現打破了暗藏危機的平靜。關鍵時刻,朱莉扞衛了四口之家的“完整性”,她拒絕了德里克,選擇同傑克結合,相互滿足了對對方身體的好奇,也使彼此不由自主承擔的父母角色名之有實。

  如果說亂倫本身顯得驚世駭俗,那麼麥克尤恩筆下,叙事主人公傑克對自己和他人内心世界湧動的暗流並無察覺,對話和事件耐心道來,背後的情感線索需讀者自己發掘。結尾雖驚世駭俗、有悖常倫,在這本小說的範圍内卻是情理之中。我們不妨注意這個情節:父親把水泥運到的當晚,和母親爭吵起來,三個大孩子卻跑到樓上,玩起了檢查外星人標本的游戲。傑克和朱莉檢查脱光了的妹妹蘇。曖昧的游戲告一段落,蘇“求我們繼續下去。”傑克說:“輪到朱莉了。”朱莉則“一如既往”地答道:“不行,輪到你了。”此處,傑克和朱莉已透露出對對方身體的強烈興趣。然而,身爲長女的朱莉,注定和最大的男孩傑克時時處在下意識的權力爭奪關係中。朱莉和傑克兩種情感之間的張力貫穿整部小說,並在結尾得到了解決。

  緊接着,故事的重要道具:大鐵皮櫃也出場了。湯姆和傑克下地窖查看水泥,麥克尤恩借機向讀者展現了那個足以容納一具屍體的鐵皮櫃。湯姆和傑克在一堆雜物面前,進行了一場頗有預示性的對話:“湯姆發現了他的幾件舊玩具。他輕蔑地用腳給它們翻了個身,然後告訴我它們都是給奶娃娃玩的。門後頭堆着一張舊的銅制嬰兒床,我們先後全都在上面睡過。湯姆想讓我爲他重新把床裝好,而我告訴他那種床是給奶娃娃睡的。”小湯姆身負别人對他的成長期望,内心卻依然想做一個被人疼愛、呵護的弱小孩童。這一兒童式弔詭的願望,終於在父母去世後得以實現。

  麥克尤恩的高明之處在於,小說以四個内心並不複雜的孩子爲主人公,主要情節也是家庭瑣事,但平鋪直叙的故事皺褶里卻隱藏着令人毛骨悚然的細節:母親死後,孩子們決定上樓看她的屍體。傑克和蘇站在平台上等朱莉開門時,竟把自己和蘇想象成一對小夫妻,就要被領進一個邪惡的旅館房間。傑克和朱莉趁弟弟妹妹熟睡之時,講母親的屍體搬到地下室,路過椅子上的蘇,傑克發現蘇依然保持熟睡的姿勢,卻睜大雙眼、一語不發,看着二人抬屍體……這一幕場景是典型的麥氏風格,正是在不露聲色中,讀者充分領教到了“恐怖伊恩”的厲害。

  顯然,他刻意避開了人物内心世界那些美好崇高的心理學叙事,剝離文化建構的層層矯飾,去挖掘善惡標准介入之前的人類情感。中譯者馮濤在譯後記中所用的詞——“原生態”——雖無法囊括麥克尤恩所有小說的特點,但對於《水泥花園》這部作品,是頗爲貼切的。或許正是這一點,讓麥克尤恩的小說時時給讀者帶來強烈的倫理沖擊。某種意義上,這樣的小說實在是需要大智大勇的讀者和評論家。那麼,高擎“理想主義”大旗的諾獎評審團會喜歡嗎?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