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0月1日 星期二

[書評]三天──家庭創傷的迴圈 子母戀的糾纏

文/鄭亘良
書名:三天
作者:朱國珍
出版:印刻 2012 / 04
《三天》寫破碎的家、破碎的人、性侵、單親、外遇、戀父愛母,交織著期待、渴求、失望、無奈、不堪、精神分析的創傷回返與療傷。這本小說在舔舐傷口的同時,不以第一人稱的受苦為主戲,反以青少年的眼光,回溯其母親的傷痕,透過母子之間沒有計算、毫無保留、純粹無邪至近乎亂倫般靈肉緊密依戀的愛,一點一滴拼回母親破碎受傷的心。小說中子對母的戀,隱喻著受創的心不想長大、想回到被保護的子宮狀態。但現實是溫暖的子宮早已遠離,總是透過對回到子宮的想望或甚至自己成為子宮,產生了面對創傷、努力生存下去的勇氣。
不過,小說讀來脫不出胡淑雯的哀艷、張愛玲的看透,「我的家庭真可愛,幸福美滿又安康」的旋律宛如陰魂纏繞。故事的各個主角,在殘破中期待、假裝以便繼續活下去;既顯示了幸福旋律的虛假卻又影響深刻。讓人不禁覺得,在圓滿又破碎的家、對愛與親情的追求卻反覆受創的境遇當中,到底何時、如何才能超脫溫情家庭的魔音?小說中那看似親情又像愛情般的子母戀,可否走歪成為超越那魔音的可能,抑或又不自知再度落入幸福旋律的迴圈?



文/陳彥鈴

「你愛我愛你的方式嗎?」這個句子,或許可說是《三天》這部創作的濃縮。不少讀者將《三天》視為朱國珍的半自傳,她不諱言的確有部分內容取自真實的生活經驗,例如流浪貓啣著老鼠頭送給女主人的情節,那場景發生的當下,讓朱國珍更加確認,愛不能只是單向的認定,必須是雙向的共識。「每個人都用『我是為你好』當理由來提供意見,他們沒有錯,那也是愛。貓也只是想送給女主人牠覺得最好的東西。但你最好的東西,並不是我要的啊。」

於是朱國珍選定了一個男孩,在生命最末的三天,拉扯出他不曾知曉的、母親身上所背負的過往包袱,看見那些以愛為名所刻蝕的傷痕。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傷痕,但人都有能力去扭轉傷痕。心理學家們總是說著原生家庭如何如何,但我認為原生家庭不是一種宿命或原罪。我不相信這種事。」朱國珍說。

「其實,支撐我把整本書寫完的動力是我兒子。我想在自己還能說、還能寫的時候,告訴他我有多愛他。人生有很多變化,你怎麼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?」身為歷經一番人生變異的母親,朱國珍用自己的畢業作品,對自己孩子說愛;身為重新執筆的作家,朱國珍以一部精煉的小說,告訴每個閱讀的人,不管遭遇什麼難題,永遠都有機會扭轉自己的人生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